商业中最有价值的数据在金融行业,而金融行业最丰富的数据来源,则是在支付业务。 在专网专线的POS收单时代,其数据的丰富量有限,但仍然可以从日常的支付频次、额度来了解商户的经营状况,进而帮助银行在信贷额度上给予数据支撑。 而随着支付与互联网强关联,移动支付时代让支付不局限于支付本身,通过移动支付App,用户的操作,商户的经营数据会更加丰富。借助扫码点餐之类的SaaS服务,一笔交易除了支付本身数据,还叠加了商户具体的运营细节,例如哪个菜品深受喜爱,哪个菜品又鲜有人问津。 单一的用户或者商户相关数据,可以了解具体的交易细节。而千万个用户,或者商户的数据汇集,则可以用来解答诸多商业难题。就例如当下疫情仍然处于高峰期,从海量的商家数据可以清晰的了解,哪些区域消费乏力,哪些区域正在逐步恢复正常。 以合规为前提,某些国际卡组织也在凭借庞大的支付数据,为企业国际化输出商业策略。如一个外卖平台进入了一个新的市场,如何理解当地消费习惯进而开展营销活动,如何优化企业会员营销方案,如何存量促活提升订单转化率。 支付是商业的入口,更是商业的延伸。近几年,支付数字化浪潮下,一笔交易从终于支付到起于支付的策略转变已经被逐步认可。 但不是所有数据,支付行业的人都有资格拥有,其监管也是较为严格的。 从支付牌照到数据牌照 从2011年发放到现在,支付牌照已经存在11年,当人们从支付市场化的黄金十年走来,并开启支付数字化未来的黄金十年时,强监管之下,支付牌照的价值,隐约已经从支付业务本身,向数据权限上过渡。 备付金集中交存、断直连、反诈、反洗钱等一系列监管要求下,支付机构的生存压力倍增。许多支付人觉得,聚合支付商比支付机构更舒服,享受市场化红利的同时,还受到更小的监管压力。 但从数据的角度来看,支付机构拥有更高的数据收集权限。 2020年2月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《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》(JR/T 0171-2020)中,规定了个人金融信息在收集、传输、存储、使用、删除、销毁等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安全防护要求。此外,这一规范还将个人金融信息根据敏感程度分成C1、C2、C3三个等级,不同机构所能收集的机密信息等级不同。